文芳阁软文网

为什么选择原创软文?

收录更有保障   推广价值更高   更利于百度收录

当前位置: 主页 > 营销资讯 > 疫情营销软文:那些年我们踩过的坑和挖到的宝

疫情营销软文:那些年我们踩过的坑和挖到的宝

更新时间:2025-11-22 |阅读: |来源:小编

疫情营销软文:那些年我们踩过的坑和挖到的宝

【文章开始】

你还记得疫情期间,朋友圈、微信群、各种APP里突然冒出来的那些文章吗?标题一个比一个惊悚,内容一会儿让你囤货,一会儿教你“神招”防病毒,最后总是不经意地推荐个产品... 对,就是这些玩意儿,我们今天就来好好唠唠——疫情营销软文。这到底是个啥?为啥那时候特别多?我们又该怎么看穿它?

一、啥是疫情营销软文?它为啥能火?

说白了,疫情营销软文就是披着“有用信息”外衣的广告。它不像传统广告那样直接喊“买我买我”,而是先跟你聊疫情、聊健康、聊焦虑,让你觉得“嗯,这说得有道理”,然后... 顺理成章地引出某个商品或服务才是“救星”。

为啥疫情期间这玩意儿特别多?几个关键原因:

  • 信息爆炸与恐慌蔓延: 大家太想知道怎么防护、怎么保命了,对相关信息极度渴求,甭管真的假的,先看了再说。
  • 流量红利巨大: 全民关注疫情,相关话题阅读量、转发量爆棚,谁抓住了眼球,谁就抓住了钱袋子。
  • 监管一时跟不上: 突发事件下,平台和相关部门审核压力山大,一些浑水摸鱼的软文就有了可乘之机。
  • “刚需”被放大: 消毒、防护、保健、甚至囤粮囤菜... 这些需求在恐慌下被无限放大,商家看到了“商机”。

二、疫情营销软文的常见套路,你中招了吗?

这些软文玩起花样来,那真是八仙过海。咱们掰开了揉碎了看看:

  • 套路一:制造焦虑,贩卖恐慌(“吓死你”型)

    • 典型标题: “警惕!病毒可通过XX传播,99%的人还不知道!”、“家里有老人小孩的注意了,这个细节不做好等于没防护!”
    • 核心手法: 先把你吓个半死,让你觉得不按他说的做,下一秒就要中招。等你慌了神,再推出他的“解决方案”——某个产品。
    • 案例: 还记得那些宣称“空气中弥漫病毒”的文章吗?最后都指向了各种空气净化器、消毒喷雾,价格还不菲。
  • 套路二:伪装科普,夹带私货(“专家说”型)

    • 典型标题: “医学博士揭秘:真正有效的防疫手段是它!”、“世卫组织推荐?XX成分被证实能抑制病毒!”
    • 核心手法: 搬出“专家”、“研究”、“国际组织”的名头(很多是瞎编或断章取义),把产品包装成科学、权威的选择。让你觉得不买就是不懂科学。
    • 案例: 双黄连口服液一夜爆红事件,背后就有不少软文在推波助澜,把初步研究夸大成“特效药”。
  • 套路三:情感绑架,道德施压(“为你好”型)

    • 典型标题: “不买XX,你就是对家人不负责任!”、“一线医护都在用的防护神器,你还不备上?”
    • 核心手法: 利用你的愧疚感和责任感。不买他的产品,仿佛就成了不顾家人死活、不体谅医护辛苦的“罪人”。
    • 案例: 各种打着“关爱家人”、“致敬医护”旗号,推销高价保健品、所谓“增强免疫力”产品的软文。
  • 套路四:蹭热点,搭便车(“啥都行”型)

    • 典型标题: “疫情期间在家办公,你需要XX神器提升效率!”、“隔离在家太无聊?XX游戏让你玩到停不下来!”
    • 核心手法: 甭管卖啥,先跟疫情扯上关系。在家办公?卖你办公椅!在家无聊?卖你游戏会员!反正疫情是筐,啥都能往里装。
    • 案例: 很多与防疫毫无关系的产品,比如健身器材、在线课程、甚至零食,都曾通过软文蹭疫情的热度。

三、火眼金睛:如何识别疫情营销软文?

看多了,总能总结点经验。下次再看到类似的文章,不妨多问几个问题:

  • 核心问题一:这文章最终想让我干啥?
    • 如果读到最后,发现它强烈推荐某个具体品牌的产品、服务,或者引导你关注某个公众号/下载某个APP,警惕性就要拉满了!正经科普或新闻,通常不会这么干。
  • 核心问题二:它的信息靠谱吗?来源是啥?
    • 提到“专家”、“研究”、“权威机构”,有具体名字和出处吗?能查到吗?还是语焉不详的“据悉”、“有研究表明”?模糊的来源往往是软文的标志
  • 核心问题三:它在利用我的什么情绪?
    • 看完是觉得更安心、更明白,还是更焦虑、更害怕、更愧疚了?如果情绪被强烈煽动(尤其是负面情绪),然后紧接着就推产品,十有八九是套路
  • 核心问题四:它说的“效果”有证据吗?
    • 宣称产品能“防病毒”、“杀病毒”、“增强免疫力抵抗新冠”,有严谨的科学依据吗?是哪个权威机构认证的?还是自说自话?对任何“神奇效果”都要保持怀疑

四、疫情营销软文,底线在哪里?

营销本身不是坏事,企业要生存。但在疫情这种涉及公共健康安全的特殊时期,营销的底线必须更高

  • 虚假宣传、夸大功效是绝对的红线。 把普通商品吹成“防疫神器”,这不仅缺德,还可能耽误真正的防护,甚至引发健康风险(比如乱吃保健品)。
  • 利用恐慌和焦虑牟利,吃相太难看。 在大家最脆弱的时候,用恐惧来掏空消费者的钱包,这种钱赚得安心吗?
  • 冒充权威、伪造信息,性质恶劣。 假借专家、机构之名,传播不实信息,扰乱公共秩序,这已经不仅仅是道德问题,可能涉嫌违法了。

那么,有没有“好”的疫情营销? 嗯... 这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。也许那些: * 提供真实、有用的防护知识(比如正确洗手、戴口罩方法),顺便合理提及自家合规防护产品(如符合标准的口罩、消毒液)的品牌。 * 在特殊时期,真诚提供便利或帮助(比如免费在线问诊、物资配送),建立品牌好感度的行为。 这些,或许可以算是在底线之上的做法?不过话说回来,用户的眼睛是雪亮的,是不是真心帮忙,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。


五、后疫情时代,软文变了吗?

疫情高峰过去了,但软文可没消失。它只是换了个马甲,继续活跃在各种热点里。健康养生、经济形势、教育内卷、AI浪潮... 哪里有关注,哪里就有软文的身影。识别套路的方法,其实万变不离其宗:多问几个为什么,保持独立思考。

最后说点实在的: 信息爆炸的时代,保护自己最好的武器就是批判性思维。别被标题吓到,别被“专家”唬住,别被情感绑架。遇到推销,先冷静,查证一下,问问身边靠谱的人。你的钱包和健康,都值得你多花这点时间。

【文章结束】

标题:疫情营销软文:那些年我们踩过的坑和挖到的宝

地址:http://guanjunjinpai.com/index.php/yxzx/58251.html

免责声明: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,不为其真实性负责,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,非商业用途,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,本人将予以删除。

相关推荐

加入文芳阁软文网 发稿快人一步

立即注册